第38章 九又四分之三站台

大简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全本小说网 www.qb5.ch,最快更新长河复生记最新章节!

    “走,咱们去做个日晷!”

    解决了刷牙和厕纸问题,孙一马上着手解决计时问题。

    ——孙一手机里的时间和狼山当地实际时间对不上,害的孙一每回估摸时间都要看太阳。

    早上孙一已经安排人手在窝棚旁的空地矗了一根长矛,记录下了不同时刻长矛影子的位置。

    现在只要把这些影子位置连起来,就可以得到太阳轨迹,然后做个简单的计时日晷。

    贾道士一挺胸脯,“没问题,且看贫道手段!”

    道士,两仪四象八卦罗盘,画个日晷还不容易?

    孙一牵着奶娃的手,奶娃羞红了脸,三人来到空地。

    只见一支长矛斜插在地面,北侧零零星星摆着不少小石头。

    这些小石头就是长矛影子的位置。

    贾道士懵了,这些小石头不在一个圆上!长茅和地面也不垂直啊!

    有心把长茅重新竖好,可那样记录的影子位置就全没用了。

    贾道士嘟囔,“爷,这日晷我画不出来,地上的矛子根本就不直嘛。”

    奶娃挣开孙一的手,“爷,让我试试。”

    奶娃小跑着回到窝棚取来一团线,把一块小石头吊在线头,高高举起成为一个铅锤,扬着手垫着脚尖去够长枪的最高点。

    孙一明白了,一下子把奶娃抱起来。

    奶娃羞得耳朵根发烫。

    奶娃够到长枪的最高处,等底下的小石头不晃了,松手,石头落下——这点就是圆心了。

    奶娃几乎是挣扎着推开孙一,从圆心扯着线出去到最近的影子位置停下。

    孙一按住圆心,高高地抛给奶娃一支刚做好的粉笔。

    “奶娃,接着!”

    奶娃没接住。

    奶娃捡起摔成几截儿的粉笔,绷着线,围着孙一的圆心画了一个标准的圆。

    奶娃先在影子最短的地方用粉笔画了一道——这就是正北方向。

    奶娃顺着圆走走停停,又在正南,正西,正东的位置用粉笔画一道。

    奶娃再走几圈,在每个四分之一圆弧上,又均匀地画上两道,整个圆被十二等分,最后奶娃在每十二分之一圆弧中点画一道,二十四等分圆完成了。

    孙一疑惑地围着圆转了一圈。

    圆分的非常平均,尺规作图也不过如此。

    “奶娃,你是怎么做到的?”

    奶娃心里还在“怦怦”乱跳,

    “我先在心里估摸一下位置,多了少了就在心里调一下,等心里拿准了,直接画下去就行。”

    孙一不可置信地打量奶娃一眼。

    “谁教的你用铅锤找垂直、用线画圆?”

    “我从小就看着大大这么做,自然就会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以前用过粉笔吗?”

    “没有。我做针线活都是用画石。”

    奶娃从线团里捡出一小块白石头递给孙一。

    这小白石头摸上去细腻滑软,孙一在地上画了一道,居然比自己的粉笔效果好得多。

    孙一用力搓了搓小白石头,一股熟悉的感觉——滑石粉!

    原来画石就是滑石,怪不得比粉笔细腻。

    孙一有些想笑。

    刚才自己故意卖弄,没成想奶娃的“粉笔”比自己的好用多了。

    贾道士讨了一支粉笔趴在地上写出十二时辰的名称。

    孙一按照长矛影子在圆上的位置,估算了现在的时间,把手机时钟改了“狼山当地时间”。误差估计至少正负十分钟,不过足够用了。

    地上的圆,相邻两个时辰之间空空荡荡。

    孙一对贾道士说:“你能不能把刻度也画出来?”

    贾道士坚决地摇了摇头,

    “时辰之间的大刻小刻不一样,我画不了!”

    孙一不由得奇怪。

    贾道士给孙一解释,原来这时明朝的计时制度是每天一百刻,每天十二个时辰。

    这样的话,每个时辰就是八又三分之一刻。

    为了解决三分之一刻的问题,明朝把每个时辰分成八个刻,两个小刻,每个小刻等于六分之一刻。小刻放在每个时辰的初、正的第一个位置。

    比如,明朝的正午时开始于后世的12点。

    午正初刻=12:00:00

    午正一刻=12:02:24,相当于六分之一刻

    午正二刻=12:16:48,相当于一又六分之一刻

    午正三刻=12:31:12,相当于二又六分之一刻

    午正四刻=12:45:36,相当于三又六分之一刻

    孙一差点跪了,原来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啊。

    孙一小时候恨死了做速度转换的数学习题,从米每秒到公里每小时,再从公里每小时算回米每秒。那时的孙一认为一小时六十分、一分钟六十秒简直是故意发明出来折磨小学生的。

    现在看来,明朝的每个时辰八又三分之一刻根本就没给小学生留活路!

    怪不得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一直在退步,以至于许多前朝的数学著作到了明朝都没人看得懂。

    就这样的计时制度,绝对妥妥地把小数学家扼杀在摇篮里。

    孙一毫不犹豫地宣布,

    “以后我们一个时辰十刻钟,一个刻钟十分钟!奶娃,你马上在每两个时辰之间,再画十个小隔!”

    贾道士向孙一深施一礼:“爷要回复汉制,我赞成!”

    孙一吃惊了,自己的规定居然是汉制!

    贾道士见孙一不明白,解释道,

    “秦时,昼夜各五分。昼为朝、禺、中、晡、夕。夜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。夜里打更,甲夜、乙夜、丙夜、丁夜、戊夜又被称为一更、二更、三更、四更、五更。此实乃十天干之数,为十更。”

    “汉代,一日十二分,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用十二地支表示,为十二时。”

    “自此成定制,一日若以十二时记,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,以钟报时,叫做钟点或时点;一日若以十更记,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,以鼓报更,叫做鼓点或更点。”

    “汉制一日百二十刻,乃是取一时十刻。明制一日百刻,乃是取一更十刻。”

    “爷回复汉制,一日百二十刻,则一时十刻,一更十二刻。而爷言语中强调,分钟,刻钟,分的乃是钟,有别于大明之一日百刻的鼓。”

    说罢,贾道士竟自蹲下,在奶娃已分好的一百二十刻的圆周上,十二、十二地数起来,分别标出了五更的位置。

    孙一脑子里计算了一下,五更分别开始于一更天19:12,二更天21:36,三更天00:00,四更天02:24,五更天:04:48。

    贾道士然后对孙一郑重建议,“自古的规矩,晨钟暮鼓。一更闭城,五更开城。值夜的兵丁分四班,每班一更。听见有兵丁打更,百姓心里就踏实了。爷,咱也得有人打更了。”